NARCONON與那可拿「跳躍的人」圖案,是國際生活及教育改善協會(Association for Better Living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)所擁有的商標與服務標誌,須經其允許方能使用。
安靜少話的小慈,在完成第三本”客觀性練習”課程之後,不只心態上有很大的轉變,個性也變得開朗不少,這是她完成課程時所寫下的心得:

還記得剛開始這個課程的時候,那時候的我還是很孤僻的,不願意打開心房與他人溝通,但隨著課程一個一個階梯往上爬~慢慢的我變得開心了!而且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穫與心情,因為這些情緒和想法很真實,不是偽裝出來的!
現在我說話也能夠侃侃而談,不會很容易就緊張、畏畏縮縮的…
在這個課程中雖然有波折,但想放棄的念頭,都只是一閃而過,不像以前都只會帶著問題就逃跑了,到了課程的後半段,我還賺到了個案督導員要我去多做的附加的練習,要是過去的自己一定會不明白為何要多做,但先在很清楚的了解到:看到了問題點,就要去處理解決,我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敷衍了事,我知道只有踏實的體驗事情其中發生的過程,出來的結過才會真正沒有遺憾!!
小慈 完成”客觀性練習”課程心得分享
作者
希望吸毒家人徹底改變的情況下,私人的戒毒中心是很多父母的選擇,然而,不論是用什麼方法戒毒的中心都會需要吸毒者有戒毒意願,這點讓家人們很苦惱,因為他講也講不聽,跟他溝通又不回話,是要怎麼讓他有意願呢? 確實要與吸毒者溝通,並讓他願意去戒毒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並非毫無辦法。深耕戒毒領域的譚熺賢講師分享自己的經驗:「 在接到的幾千通電話中,不是家人不斷輸出而吸毒者沉默以對,不然就是像敵人一樣只要一說話就爭吵起來,就連各自表達想法都做不到了,更別提要 引導他戒毒 。不久前我就遇到一位媽媽,她打電話來詢問到底該怎麼讓她兒子戒毒?我請她把兒子帶到戒毒中心讓我跟他聊聊,當然沒有那麼順利,我們也是嘗試了很多方法
許多家長發現孩子 對著空氣講話 ,說有人在監視他,或者把手機摔了,因為有人監聽他的手機,竟發現孩子吸毒了。但是,要送他去戒毒時,孩子卻說:「我又沒上癮,我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才會去吸毒。」 就有很多家長向我們詢問這樣的困惑...
